![]()
什么是美国文化?
作者:佚名 添加时间:2016年03月17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书评家戴维•基朋指出,一些被视为典型美国文化的东西其实有着深厚的他方渊源。 作者:戴维•基朋 本文是《你问我答》(You Asked)系列的答问文章之一。
一个轻松的玩笑说:“用500个单词总结一下美国文化?字数太多了吧?” 然 而正经的事实是,美国文化可能不复存在。由于有了互联网——这种媒体使你能在另一大洲阅读我在北美写的这篇文章,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回答来自另一大 洲的问题——守护美国民族文化的老岗哨如今人力严重不足。只要看看被我们多数国民似乎视为美国固有的三种艺术形式——轻歌剧、爵士乐和侦探小说,这一点便 不言而喻。 不久前,百老汇上座率最高、获得11项托尼奖(Tony Award)提名,并最终斩获3项大奖的,是描写已故尼日利亚多重乐器演奏家费拉•库蒂(Fela Kuti)的音乐剧《费拉》(Fela!)。费拉对爵士乐的影响有增无减,而且更加证明,昔日“民族”文化的解体与过去泾渭分明的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汇是齐 头并进的。如同守卫过去“美国”文化堡垒的哨兵一样,把守在爵士乐、流行乐和音乐剧分界线上的边境官早已偃旗息鼓,打道回府——而府上可是任何地方。 尼日利亚音乐艺术家费拉•库蒂在1970年代给美国爵士乐带来影响;他以艺术手段抗议政府腐败。 美国文化在侦探小说中的消逝更加显著。最近最受追捧的小说之一——无论是侦探小说还是其他体裁都不在话下——是已故作家施蒂格•拉松 (Stieg Larsson)的瑞典推理小说系列的第三部《捅马蜂窝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根据拉松该系列第二部小说改编的以性格孤僻的女黑客莉丝贝特•萨兰德(Lisbeth Salander)为主角的瑞典电影《玩火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光临了美国银屏。拉松该系列中的第一部小说《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赴其瑞典同行亨尼格•曼克尔(Henning Mankell)的后尘,来到了美国人的床头。萨兰德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英雄,她诞生于互联网,既是地道的瑞典产物,又为全球所共享。 在 我们手拉手高唱《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这首歌之前(这里借用美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的曲子——大概该公司的发票已经送进我的邮箱了),应该公平地指出,一家美国电影制片厂已 经购买了拉松所有小说的英语电影版权,供英国导演兼制片人里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摄制英语版。显然,影片字幕仍然是比任何岗哨都更难以克服的障碍;而系列小说影片的吸金力——J.K.罗琳(J.K.Rowling)可以告 诉你——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坦率地说,美国文化不再属于美国,事实上它从未属于美国。音乐喜剧的起源是歌剧,而歌剧至少可以追溯到蒙特 威尔第(Monteverdi)时期的意大利和卢利(Lully)时期的法国。爵士乐经由加勒比诞生于新奥尔良,更早的源头则在非洲。侦探小说的发展轨迹 比较复杂:从英国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到爱伦•坡(Poe)笔下的法国怪癖侦探迪潘(Inspector Dupin),再到狄更斯(Dickens)所著《荒凉山庄》(Bleak House)里的侦探贝克特(Inspector Bucket),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至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侦探小说的鼻祖。 美国文化的起源甚至比瓜分着博伊尔高地的四条高速公路更加错综复杂。博伊尔高地临近洛杉矶,那里是讲意第绪语(Yiddish)的我的祖先长眠的地方,是西班牙语同英语一样通行的地方,也是我写出这篇文章的地方。 |